多倫縣大河口鄉大孤山村村民海寶的660畝苜蓿草今年又豐收了。每畝150公斤的產量,讓他家的80頭西門塔爾牛又多了些過冬糧,他說:“退耕還林地每畝租賃費是40元,牧草良種補貼每畝50元,這樣算下來不僅沒花錢還多出了10元,現在的政策就是好。”

  林下經濟不僅為农民增添了增收渠道,還最大限度地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海寶告訴記者:“這不快收穫了嘛,最近每天來地里看看,前天還看見野生狍子在林子里跑,有時還能看見野兔和野豬,而十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沙地。”

  2011年,多倫縣啟動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通過改革生態建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吸引社會各類主體參与工程建設,大力發展林沙產業。為走出一條大地增綠、农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多倫縣引導农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林下種養業、林副產品加工業、森林旅游業和種苗產業,着力打造經濟生態複合型林業,從而增強了林業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林業的發展讓更多的农民從農牧業生產轉移到林業經營上來,目前,全縣农民年人均純收入中有40%來自林業。

  與海寶的種植路子相似的還有褚瑞全。在西乾溝鄉牛眼睛村的後山梁退耕還林地中,今年褚瑞全種了160畝板藍根,他告訴記者:“我的板藍根銷路很好,好養、抗旱,效益也高,國家對中草藥種植還有相應補貼,在林地間種植還保護生態、固沙存水。”

  2011年至今,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累計投資15億元,完成樟子松造林110萬畝;新建種苗基地265處;通道景觀綠化里程245公里。實現了境內交通幹線綠化全覆蓋,工礦企業綠化全覆蓋,農田防護林林網全覆蓋。

  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原則,多倫縣出台政策鼓勵社會各類主體培育發展種苗產業,苗木自給有餘並銷往北京、河北各地,並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原則,积極引導农民從事林下種養業。目前,林下種植油桃、葡萄、中草藥和養殖梅花鹿、狍子、大雁等基地遍布全縣。此外,該縣還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年接待遊客數量逐年遞增,並引進了多家林業龍頭企業進行林業主副產品加工經營,帶動了全縣林沙產業的發展。

  在西乾溝鄉小官場村,薛乃義的木耳養殖園達到了15畝,每畝每年1萬元純利潤,已吸引了本村72個貧困戶入股,待明年技術成熟,每畝利潤能達到兩萬元。

  薛乃義木耳種植園是用當地退耕還林地建設而成,溫差大,日照強是這裏種植木耳的優勢,薛乃義今年還註冊了“諾耳”商標,目前木耳累計銷量已達3000斤。下一步,他還要在林地間種植靈芝加工盆景,並計劃開設菌棒(菌種)廠,聯合貧困戶、技術方共同入股,計劃投資300萬,貧困戶既可來廠打工增加收入,也可購買菌棒種植木耳。

  為進一步改革生態建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本着“小政府、大市場”的原則,多倫縣實行“花錢買活樹”的緊密型承包制,林業部門負責規劃設計和檢查驗收,施工、管護分別交給承包造林主體和受益主體。根據檢查驗收結果兌現造林補貼、確定林權歸屬,解決了林業部門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管理體制弊端,進一步完善了林業產權制度,明晰林地使用權,落實林木處置權、受益權,允許依法繼承、轉讓。(巴雅爾圖劉博李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