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未来5年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了蓝图。
当今时代,网上购物、外卖到家、生鲜配送、在线开课、远程办公,数字化 智能化的浪潮扑面而来,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在“云”上重构,这股浪潮也在席卷内蒙古,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内蒙古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无限动能。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的伊利集团新工业园,中央控制室的5名工作人员,通过面前的电脑便可对18条生产线上的数百台设备和8000多米的管线进行管理。
伊利集团的这座智能工厂在配套装箱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缠绕机器人等各种机器人的辅助下,每天能生产出1200吨的产品。
依托互联网及物联网,内蒙古农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在赤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开上田野播种,提高了机械作业的效率;在通辽,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肉牛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肉牛产业链提供了交易、金融与服务支撑;在兴安盟,数字赋能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现代化的科技农场。
内蒙古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曹永萍说:“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为主攻方向,用数字技术创新带动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这是内蒙古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鄂尔多斯、赤峰等地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已经初具规模,装机能力基础优越。
乌兰察布市建设了5个大数据产业园区,华为、阿里、苹果、快手等11个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额达到540多亿元,服务器规模超过240万台,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数字产业链条不断向上下游延伸。
呼和浩特市今年建成开通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4G网络覆盖率达到98%,建成5G基站3214个,城区重点功能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产业数字化,是在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字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
我区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上加速转型。
本次党代会上,来自包头市代表团的代表,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永锋说:“我们在采购、工程管理、办公、财务、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引入全国领先的系统化工作平台,在生产中也引入机械臂,降低人力成本,通过数字赋能让集团获得更快发展。”
在包头,如中国二冶一样的传统制造业众多,它们虽然不像互联网企业一样天然需要“云”背后的算力和存储,但数字技术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带来的高效便捷让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数字经济的实惠。
一机集团突破三维工艺设计和虚拟现实仿真等多项关键技术,获批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包铝5G 工业互联网已发展到第三代,技术水平走在行业前列;北重网络安全项目中标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白云铁矿成为自治区首个投入运行的智慧矿山。
作为老传统工业基地的包头,在这轮变革中加速向产业数字化进军,通过产业与数字深度融合,助推“内蒙古制造”向“内蒙古智造”转变。
鄂尔多斯也在全力向产业数字化迈进,建设了10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有11座煤矿开展了智能化开采,8座投入使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预警平台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鄂托克前旗获批建设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我区也在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呼包鄂乌智慧城市群一体化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数据共享平台、便民系统、数据灾备、智慧生态、智慧旅游等首批建设任务已经启动。
全区多个盟市依托政务云平台,实现更多政务服务“掌上办”“指尖办”。“蒙速办”自2020年正式上线后,累计访问量已突破6232万次,自治区本级行政权力事项网办率达到91%。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数字新基建,截至2021年6月末,全区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85.3万公里,自治区首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建设,计划年底前投用,建成后本地网络可直联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1.45万座、4G基站11.42万座。有了坚实的底座,奔跑的速度必将大大提高。
曹永萍说:“当前,内蒙古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要在数字驱动上动脑筋、深研究、细琢磨,想在‘云端起舞’,就要拿出管用有效的实招硬招,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强劲动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冯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