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但为了国家,他甘愿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谈起姑父,邓稼先妻侄、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10月20日,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20”内蒙古行活动来到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二中学,600余名中学生与许进面对面,现场聆听了邓稼先的报国故事。
“科学的种子种得越早,科学的根才能扎得越深。”许进感慨地说,我们不仅要传承邓稼先以学报国、以身许国的“科学救国”精神,也要让孩子们树立起“科学富国”“科学强国”的远大理想。
6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因为一个人的生日而变得不平凡。他虽然只活了62岁,但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他就是“两弹元勋”、中科院院士、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稼先。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仅用了23个月的时间,就获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26岁的他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第9天,返回中国。“当时在国外拥有很好的生活和研究条件。”许进说,但姑父经历过国人被称为“亡国奴”的日子,他急切地学习知识,就是想报效祖国。
1958年,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个‘大炮仗。’”因为工作保密性强,邓稼先需要隐姓埋名,一切学术成就都不会被公开,也不能让家属知道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从1958年8月,钱三强推荐邓稼先加入原子弹研制团队,到1986年7月,邓稼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整整28年。对邓稼先来说,这是隐姓埋名、夙兴夜寐的28年。在许进看来,邓稼先是一位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爱好广泛的常人。
“姑父去世前1个月,他的事迹才得以解密。”许进表示,姑父在家里很少说话,此前他们只知道邓稼先在京外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后才会回京汇报。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单位领导也是在追悼会第二天的报纸上才知道邓稼先是做什么的。
“在姑父生前,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他亲自指挥做出决定的有15次,无一失误,因而被同事们称为福将。”许进说。
邓稼先喜欢大家称自己为“老邓”。在许进的记忆中,姑父喜欢吃油炒面。每次回京开会,姑姑许鹿希总会买些让他带回工作地。“回去后,大家都会说‘拿个缸子到老邓那开会’,边吃炒面边讨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12月28日,中国氢弹原理实验取得圆满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设计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1979年,在一次核试验中,氢弹没有爆炸。时任九院院长的邓稼先不顾阻拦,冲进试验场,想第一时间掌握原因。“当时中国太穷了,核武器造价太高。”许进说,正是这份责任,让姑父奋不顾身。
病重后,邓稼先在警卫员陪同下,特地去天安门广场看了看。他对年轻的警卫员说:“等到建国100周年时,国家就真正繁荣富强了,到那时你别忘了来看看我。”
如今对许进而言,讲述姑父的故事,已成为自己的责任。10年来,他赴杭州、广州、西安等地的多所中学开展讲座。“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期望通过讲述,能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