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注册登录【直属QQ32491383】秋日黄昏,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内一对体态轻盈的马鹿悠闲地吃着青草,它们似乎一点也不惧怕人的靠近,与我们亲密地“互动”。身后不远处,“千年古榆”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尽显沧桑,放眼放去,零落的古榆树群、郁郁葱葱的草原与远处的天边和谐地融为一体。
 
  镜头转至几百公里外的正蓝旗小扎格斯台,这里是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秋日时分,起伏的沙丘上植被茂密,红柳、榆树、沙蒿等乔灌木一棵棵、一丛丛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白云下时不时有鸟儿划过天际……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长度为450公里、面积大约为5.2万平方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处处都是这样美不胜收的景象。如今,“绿”已成为这片沙地的主基调,曾经的浑善达克沙地变得郁郁葱葱,满眼苍翠。谁能想到20年前的浑善达克沙地还是黄沙漫漫、风沙肆虐。
 
  浑善达克沙地用20年的巨变,见证了锡林郭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奇迹。
 
  全民治沙,“沙窝子”里打响绿色革命
 
  2000年5月。
 
  多伦县南沙梁。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这里提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当时的浑善达克沙地荒凉贫瘠,毫无生机。因为当年的天气干旱,内蒙古出现大面积扬沙天气,沙尘暴频发,大风裹挟黄沙吞噬着草原,威胁着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牧人们遭遇“黄沙掩屋”“牲畜被埋”的境遇,草原生态严重恶化,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紧急启动,由此开始了20年防沙治沙、20年植绿护绿。
 
  这既是一场生态保卫战,也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洗礼。从“政府主导”到“全民治沙”,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沙区的干部群众从面对黄沙时的一筹莫展转身投入到了这场绿色革命中,组成了一支气势磅礴的治沙大军,开始了一场防沙治沙攻坚战。昔日沙源地的华丽蜕变凝聚了无数治沙人的心血和汗水。
 
  从寸草不生、毫无生机的茫茫沙海到郁郁葱葱、充满活力的满目绿洲,额尔登巴特尔用了7年时间。这是一株株柳条的奋斗史。这是一位沙地牧民的生态梦。
 
  额尔登巴特尔是苏尼特右旗赛汉乌力吉苏木脑干塔拉嘎查的牧民。1993年划分草场时,9000多亩草场上有3000亩是荒凉贫瘠的沙地,这片沙地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记录着他当时的焦灼。正在束手无策时,苏尼特右旗林业部门如及时雨一般给他带来了绿色的希望。
 
  1993年,苏尼特右旗林业部门投入120万元项目资金,在额尔登巴特尔家3000亩沙地上一次性人工种植了沙柳,当年这片沙地便萌发出了生机。沙地上一支支迎风飞舞的柳条,让额尔登巴特尔看到了绿色发展的未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守护好这些防沙卫士。
 
  1993年到2000年,他对这片沙地禁牧封育,悉心呵护每一支沙柳,额尔登巴特尔在沙地里埋头苦干,小小沙柳也在茁壮成长,它们向上汲取阳光努力青翠,向下不断延伸防沙固沙,地面上虽仅有两三米的高度,但它们扎根地下像网一样寻求养分四处伸展,发达的根系延伸到100多米,一株株奋力生长的沙柳将额尔登巴特尔3000亩沙地牢牢固住。7年的时间,给了沙柳不断繁密的成长时机,更给了额尔登巴特尔一片绿洲。
 
  种下“绿色梦”的不仅仅是额尔登巴特尔。
 
  正镶白旗79岁的白双喜老人迎日出、伴日落,坚持种树近30年。一家人的辛苦换来的是草场上挺拔的杨树、郁郁葱葱的黄柳和生机勃勃的红柳。
 
  镶黄旗林业人布仁吉日嘎拉和他的队友带着帐篷、背着干粮每年一下去治沙就是两个多月,为保证苗木在最佳时间种植到沙土中,他们常常凌晨三点就借着月光出去干活,一直干到晚上十一点。
 
  一锹一铲让3700亩沙地披上绿衣的全国治沙模范马云平,自费60万元种树的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陶力嘎查的牧民达布希拉图……保护和改善沙区生态、植树造林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
 
  生态治理,奋斗出来的“绿色梦”
 
  秋日,在多伦驾车穿行,村民脸上挂着收获的喜悦,流光溢彩的多伦湖碧波荡漾,一棵棵樟子松像是守卫着绿水青山的战士站立在山腰上……放眼望去,昔日的京津风沙源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避暑地、北京后花园”。
 
  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村民贾建峰子承父业,让5000亩荒山变青山,“过去这里到处都是黄沙,见不到一点儿绿色。1995年我父亲就承包了这片荒山开始种树,没有资金就把牛羊拿去换树苗,没有人力就带上一家老小去植树,中午常常带干粮在山上吃饭,现在这片山上再找点沙子很难了。”贾建峰的笑脸中难掩自豪,种树种出来了金山银山,他们家的5000亩荒山已然变成了随时可以卖钱的“绿色银行”。
 
  “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巨变的背后是我盟为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付出的艰辛努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后,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工程纷纷实施。
 
  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鼓励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参与草原保护与建设;
 
  实施浑善达克和乌珠穆沁两大沙地综合治理、水系湿地保护治理、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矿区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都是结合实际,将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融合;
 
  实施100万亩樟子松造林、100万亩沙地榆复壮建设、100万亩人工灌木柳建设、100万亩水源涵养林建设、1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100万亩重度沙化区综合治理等6个100万亩工程,积极推进林业建设,为祖国北疆添绿色;
 
  实施自然保护区规范管理三年行动;
 
  加快推进锡林河30公里生态景观带建设。
 
  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了全盟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一组数字也从侧面验证了锡林郭勒生态的逐年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除国家生态补奖资金外,我盟投入草原生态保护资金39.58亿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与新世纪前10年平均值相比,近5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盖度平均值提高3.8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4%;
 
  沙地内部人工草地面积比例从不足9.3%上升到29.56%;
 
  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由2000年的1768万亩减少到目前的710万亩,沙地局部地段植被开始恢复;
 
  防止沙地向南扩散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21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防止沙地向北部草原地区扩散的长445.3公里横跨8个旗县的防护带已经形成。
 
  制度“护航”,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借助有效的途径才能转化为社会先进生产力。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用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为发展“保驾护航”。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是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锡林郭勒生态文明制度的发展也是如此。纵观锡林郭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几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其近年来的发展脉络。
 
  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草场流转、集体林权、水资源管理、矿业开发管理、农村牧区人口管理、资金保障等八项制度,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基本趋于稳定。
 
  全盟从2001年起实行了大规模的草场休牧、禁牧、轮牧,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近20年来,这项逐步完善实施的制度越来越得到广大牧民的认可和支持。每年从4月上旬开始,全盟各地陆续进入30天至40天的春季休牧期,2亿多亩草场迎来“带薪休假”,占全盟草场总面积超过80%。
 
  生态红线的划定,则标志着我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014年,在对全盟草原、森林、水域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农牧业、林业、水利、环保、土地等部门,开展了全盟草原、森林、水域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按照“全面保护,点状开发”的思路,初步划定草原红线面积18.26万平方公里(基本草原全部划入红线内),占国土面积的91.35%。这一制度一经出台,意味着凡征占用草原等生态资源的建设项目立项前,都要进行前期预审,项目必须符合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必须与生态红线相衔接,必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一致,做到项目源头把控,全程监督,为生态环境保护划定了坚决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同年,我盟在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正蓝旗探索实行生态环境“负债清单”制度试点工作,要求试点地区摸清土地资源、草地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摸清煤矿、金属非金属矿、油、气、风、光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摸清城镇建成区、园区、道路交通、旅游景点开发方面家底,建立生态底账,初步划定本地区生态红线,制定生态红线方案。
 
  2015年,在全区率先成立生态保护专门机构——盟生态保护委员会,赋予其生态保护建设组织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管理、规范生态资源征占用、开展综合执法等工作职能。机构的建立决不能成为“摆设”,当年,2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扎拉格阿木铜多金属矿和巴彦宝力格煤矿由于处在生态红线内而被叫停。
 
  一项项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施究竟有没有效果,牧民最有发言权。
 
  “十九年前,这里光秃秃的,杏鑫开户荒凉贫瘠,没有生机,对于什么时候能在自家草场上放牧,心里根本没底。”在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阿日舒特嘎查,牧民赛音巴达日呼看着自家草场上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和闲适吃草的牛群,内心百感交集。2002年,镶黄旗启动实施为期6年的生态移民工程,完成生态移民3350人,赛音巴达日呼一家便在其中。
 
  在推进生态移民的同时,镶黄旗积极实行草场“三牧”制度,于2002年开始连续两年对285万亩草场实施季节性禁牧和全年禁牧,连续六年对全旗775.8万亩草场实施了为期45—60天的春季休牧,对沙源治理工程139.27万亩治理区实施连年禁牧保护。
 
  制度护航+工程推进,让草绿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当初因自然原因迁移出去的牧民又回来了。2011年,回到自家草场的赛音巴达日呼专注养牛,如今他们家有100多头牛,家里一年的总收入是20万元左右,每年租赁草场和托养牛群的花费并不低,每头牛每年大约花费1200元,但在赛音巴达日呼看来这一切都非常值得,“钱挣再多,没有了绿色就失去了一切,只有保护好草原,我们才有未来。”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从上到下,杏鑫平台开户锡林郭勒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绿色是一道风景,绿色是一路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我们共同唱响绿色赞歌时,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正在书写不朽的绿色传奇,筑就新的绿色中国梦。我们要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锡林郭勒大草原这个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成为祖国亮丽北疆上的璀璨明珠!
 
  -记者手记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长期以来,我盟各族人民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始终不渝把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扛在肩上、铭记心中、践于行动,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城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成为锡林郭勒人的共识。
 
  保护好、建设好这片草原,关系发展大局,关系子孙后代,是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重要保障。这是一条红线,也是不可逾越的严格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