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活看點】
手指翻飛,剪刀巧舞,建築、人物、風景……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在她手中慢慢呈現。趙美玲專註剪紙數十年,用巧手剪出一幅幅細節豐滿而又折射時代變遷的剪紙作品。
網絡直播間內,一位65歲的老人,戴着老花鏡,手持紅紙和剪刀,臉上滿是笑容。她一邊和粉絲親切互動、講述剪紙背後的故事,一邊認真展示剪紙的製作過程……這位老人,就是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美玲(見上圖,本報記者翟欽奇攝)。
趙美玲的剪紙與別人的最大不同就是“有味道”,用她的話說,“我這個剪紙源自生活。”2010年,她完成了總長140米,包含3700多個人物、近200間房屋的《农民紀事圖》等剪紙作品,刻畫了從土房窯洞到磚瓦房四合院的鄉村變化。
趙美玲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東海心村是黃河岸邊的一個小漁村,這裏坐落着趙大剪鄉村記事剪紙藝術博物館,她的巨幅剪紙都在這裏展出。趙美玲一邊介紹作品,一邊說:“剪紙的第一步,就是要想明白作品到底要講一個什麼故事。比如《农民紀事圖》,上面的人和事大都是我親身經歷的、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真事。”
最初創作巨幅作品時,趙美玲走過不少彎路:畫面出現重複、整體效果不協調、敘事不連貫……經過多次的嘗試,如今的趙美玲已經可以輕鬆駕馭。在《农民紀事圖》中,趙美玲以年代為敘事線索,刻畫农民生活的可喜變化。
選取了合適的故事,趙美玲還要手繪每一部分的構圖,“要想做好剪紙,先得是個好畫家。”每次繪圖,趙美玲都戴着老花鏡,貼在紙面上,一點一點細緻地描、精心地畫。
記者看到,在她的作品中,圖像和文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場景和人物也打破了時空的界限,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繪圖設計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剪裁。趙美玲使用的是一種獨創的特殊刻刀,“跟平常的剪刀相比,這把刻刀用力的角度不一樣,剪的順序也不一樣,雙手配合起來不容易,對手法的要求更高。”趙美玲的作品雖動輒上百米,但是每幅作品的細節刻畫都十分生動。“剪紙一般就只有紅白兩個顏色,必須通過兩個顏色展現出動態和細節。”趙美玲說,在創作中,她綜合使用畫稿剪紙、多層剪紙、染色剪紙等多種技法,完成了一幅幅細節豐滿而又折射時代變遷的剪紙作品。
趙美玲的剪紙技藝源自家傳,她的姑姑和外婆都是遠近聞名的剪紙高手。從小在家人的影響下,趙美玲認真學習了傳統剪紙技藝。“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買不起紅紙,我們姐妹三人就用報紙、草紙來練習。”趙美玲說,剛結婚時,家人不太支持她做剪紙,覺得“沒啥用”,但她硬是靠着一股子韌勁堅持了下來。
現在,趙美玲想得更多的就是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剪紙的魅力,把剪紙技法傳承下去。在她的帶領下,許多當地年輕人開始參与到剪紙技法的傳承中來,她的剪紙隊伍也逐漸壯大。“現在我的學生,包括家裡的晚輩,都開始全身心地投入進來。我相信剪紙的未來會更好。”
談到未來的計劃,趙美玲坦言,“還是想跟上時代。”如今,這位65歲的手藝人积極擁抱網絡技術,開啟了網絡直播。直播間的人數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上千人。“我想以後把博物館開到網上,讓大家坐在家裡就能看到我的剪紙作品。” (記者丁志軍翟欽奇)